Feeling More and More like a Computer

使计算机者终成计算机,你将变成你所钻研的成果。

Posted by Gnefil Voltexy on 2023-01-15
Estimated Reading Time 7 Minutes
Words 2.2k In Total
Viewed Times

今天没有技术项目分析,也没有知识分享。我们来聊聊。

最近呢,我突发奇想(为数不多的奇思妙想),我的思维模式越来越像是一台计算机了。准确的说,我对事物思考的方式越来越贴切计算机处理问题的方式了。要从何说起呢,请往下看。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发现我去分析问题的视角往往采用反推式演绎法(溯因法)。什么意思呢?以问题被解决了的状态,试图反向寻找初始的因素,然后一步步再向前思考当时怎么想才能解决问题。

举一个例子,前几天我想订一张机票,但行李可能超出预算,所以那天就放弃订票,打算第二天看能不能买到一个行李箱(买机票的时候要提出带多少行李箱)。然后第二天非常幸运的找到并买下了一个小又耀眼(?)的行李箱,结果第二天晚上去买票的时候发现机票价格直接翻了一倍。。。

当时我就情不自禁的回想,是哪一步决策走错了呢?有什么地方是我可以纠正的?下一次遇到同样的情况有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法呢?

各位有没有注意到,这一刻我的脑袋已经开始自动运算了,就像一个被自动启动了的函数

话接上个段落,我就开始倒推了。既然我今天买贵了一倍,我应该昨天买的。那我昨天的决策哪一点决定了这个失误呢。我知道了,就是当我看到网页上写着选择您的行李箱及数量,我内心不自信了。一方面怀疑自己的估算是不是低估了重量,另一方面是害怕明天买不到行李箱却多买了一个行李箱的名额。现在想来,当初有什么破局的方法呢?这时,我自然而然的跳过了暴力检索所以可行的方法(话说每一个正常的人类都不会用暴力检索的方式去想办法吧)。然而,我也跳过了一切不确定诱因,在那个时候不是一定能够联想到的方法。所以我直接以这两个问题为初始点,沿着它的关系线周围"辐射"出去。起码关系的数量是有限的,无非是类似,相对,互补,子类向,父类向,向上抽象,向下落实,等等这样有限的数量的关系。所以检索这些关系线是可行的。当然,现实中我拥有知道未来结果的优势(我在倒推),因此往往可以快速找到那条最容易找到的驶向有效的破局方法的关系线

对于这个行李问题,我在这里想到的解决方法就是票的类型。我可以选择加钱让它变成可以退全款的票。这样倘如我最后没能买到行李箱,也可以把票退了再买(如果这样更值得的话)。再者,关于估算,我本可以早一点去衡量从行李里拿出来的重量和要放进行李的重量,之后计算出一个大概的最终重量以便确定地下结论:我还需要一个箱子,并提早买好。好,我的反推演绎和心路历程到此告一段落。

在我把这件事按照我的思路讲出来的时候,它很顺畅的。但是呢!事情没有那么简单。我们不妨将视角往上抽象一层。就不难发现我这种思考方式的漏洞。首先我剔除暴力检索是合理的,但我也把不确定诱因排除了。这就天然性的使得我的任何跳脱思维,灵光一现的方法被排除了。这个陷阱最大的危机不仅仅是少考虑了一种可能性,而是我在之后遇到问题的正向思考中会潜意识的排斥任何不是直接从问题出发的思路。也就是说,我会完全忽略问题条件外的因素,被彻彻底底的限制在问题里面。

第二,因为我是在倒推,很多我未来能知道的事情并不是在当时就能想到的。那么这样就会形成一个悖论,我虽然可以从未来的信息反推最容易找到解决方法的关系线是这条,但在当时的我看来我要怎么想到呢?我可是排除了暴力检索,那我要怎么找到这条关系线呢?虽然关系线的数量是有限的,但随着和主条件的距离增加,线的数量也会增多啊。比如在刚刚的”行李箱名额”问题上,我就需要去找主问题中的”票”这个线索。紧接着思考”降低买票的风险”。然后还得在网站上找到能够跟这个二次处理过的条件相符合的选项,也就是”退款保证的票”。这么一看,是不是要检索的关系线不少吧,更不说还涉及一个效率和收益问题:要是花了很多时间在这个上面还不如直接买贵一些。当然,这些都是个人的想法,各位衡量的砝码肯定不一样重。

最后的一个漏洞,也是在一个事件中难以看到全貌的漏洞。那便是我在日常生活中的很多地方都会由于惯性陷入这种线路僵化的反推思考。不知不觉中,我已经不知道怎么将不确定因素给容纳到我的方法池里了。就像我的一个朋友说过的,当你一无所知的时候天马行空并不难,难的是在塑造了自己厚实的知识宫殿后还能依旧有跳脱常理的想法

有意思的是,我在做这么一套分析的时候,还是依赖于这个已经固化了的思考模式。所以即便想要反思,分析,字里行间还是流露出一种计算机行事的感受。



随着知识的不断增加,我的思维也在逐渐定型。这句话是没有问题的,因为随着更多知识涌入,它们往往累积在每个人自身理解世界的模型 - 世界观 - 上。每当增加合理的知识并且当它不与现有的世界观冲突,那么知识会被吸收并且加厚现有的这个模型,(像个积木模型)。而如果有新的,有冲突的知识闯进来,我们就得衡量新知识对现有世界观的冲击。这时不外乎发生三种情况的一种。一个是因为世界观极度排斥这个新的知识,换句话说,完全不合理(对于这个人来说),这时知识就被模型世界给踢出去了。第二种则是新知识在思考后被给予的权重要高于原本世界观下的冲突知识,那么这时旧知识是被踢出去的那个。第三种则是两种知识都无法准确地被剔除,结果就是两种重视以各自可行的权重,糅合或保留直到有新的框架可以同时解释它们。

Building Blocks

为什么突然开始讨论世界观呢,因为我想说明这一段和世界观紧密关联但又不完全一样的内容。如果把世界观比作是获取到的知识的累积,知识的数据库,那么人们获取知识的渠道,思考的知识的方式就是 - 方法论。这里要引出这两段的重点了,在学习的过程中,世界观的加厚会扩大认知的边界,但随着知识量的扩大方法论也会同时固化导致思考僵化。这个概念和思维僵化可以做类比,思维僵化是世界观拒绝更新,而思考僵化是方法论拒绝更新。我在学习计算机理论的同时,我分析理论的步骤也都和计算机本身分析的步骤趋近相同了。所以总的来说,是的,我的知识储备比之前更多了,但我思考的方式越来越固化了,越来越像是一台计算机了

Scaffold of Blocks